都说“吃饭别上厨房,看戏别到后台”,演员在没有打扮好时是不愿意让人看见的。所以对观众来说,后台总是神秘兮兮的。由成都市京剧研究院首席妆造师罗映担任主讲老师的“蜀戏新韵”成都市2024年度戏曲进校园戏曲慕课——京剧容妆梳妆课程正式上线,将带领青少年揭开京剧容妆梳妆的神秘面纱。
课程中,罗映从京剧妆造缘起古代祭祀活动讲起,揭示了中国戏曲妆造拥有“变形取神”的美学价值,进而铺陈了按照行当何以划分俊扮和花脸。在此基础上,罗映以戏曲旦角妆造为重点,一步步地展示了旦角的梳妆全过程。
罗映介绍,戏曲妆造色彩丰富、造型明艳,主要是因为戏曲化妆起源于祭祀妆容。在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通常会采用夸张的服饰和妆容来表现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形象,以达到和神灵交流的目的。这种方式也逐渐应用到戏曲表演中,在上场之前,化妆师会给演员画上符合角色装扮的妆容,让演员尽快融入人物当中。
“中国传统戏曲化妆有独特的美学特征,那就是‘变形取神’。”罗映说,生活化妆是对人的五官进行锦上添花、美化自我,戏曲化妆是为了增强舞台戏剧效果、塑造特定人物形象。因此,“变形”相比于“美化”,在化妆上需要采用相对夸张和醒目的手法对脸部进行塑造,才能达到瞬间变形为另一个人物的效果。再加上表演区和观众席之间有一定距离,也需要采用相比生活化妆更浓厚和夸张的手法来增强演员五官的视觉效果。
展开剩余61%如果将戏曲妆扮按行当划分,可以分为俊扮和花脸两大类。花脸基本上是演员自己勾画完成,俊扮是对生、旦角色人物的化妆,妆面相对素雅端庄,故又称“素面”或“洁面”。因其功能主要是美化角色,和生活化妆的诉求比较接近,都是为了使人物变得更加美观,因此俊扮在舞台表演类化妆中是被最广泛应用的,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旦角妆造讲究‘三分画七分吊’,也就是美不美三分是靠化妆,七分在于梳妆。”罗映介绍道,戏曲旦角梳妆有六个步骤:一是根据角色需求,贴上榆树发片;二是“系线帘子”,即将重达八两至一斤左右,长至小腿的头发系到脑后;三是“系棕网子”,即将马鬃编制的发网用棉布条系在脑后;四是“上大簪”,即将一根大簪固定在棕网子口;五是“上大发壳”,即将模仿古代女子脑后部位发型的假发壳固定在头上;六是“系水纱”,即将水纱打湿后系在脑后。
在完成梳妆的基础上,旦角假发上的各种装饰,对于体现角色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也至关重要,这也就是“亮头面”的运用。罗映说,“亮头面”包含顶花、泡子、泡条、联儿等48件头饰,又可细分为点翠头面、点绸头面、水钻头面和银头面。其中点翠头面使用翠鸟蓝色的羽毛镶嵌进金属胎底,一般是京剧舞台贵族及大户人家女性角色所佩戴的头饰。
“今年是我第二次给孩子们讲述京剧妆造课程了。去年的课程主要讲述了妆造,今年给孩子们选择了有意思的梳妆,希望孩子们不仅了解舞台上的戏曲,还有机会了解到舞台后的戏曲。”罗映表示。
其实,不止这两年积极参与京剧妆造慕课的拍摄,罗映还主动到了很多大中小学,向青少年们讲述京剧妆造的故事。但是,青少年们对京剧妆造的喜爱,似乎超出了罗映的想象,“很多家长和学生找上我,让我开京剧妆造夏令营。我们剧院不久前就办了个夏令营,从退休的阿姨到10岁的孩子,都很积极地参与,很多孩子更是整个家庭陪同参加。”罗映说。
在不断地与学校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罗映深深体会到,“现在戏曲进校园,不像以前只是简单地去完成任务了,而是越做越细致、越做越深入人心了。孩子们不仅实实在在接触到了戏曲,还开始关注起了戏曲,很多时候还会认真地思考戏曲,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陈晨 张诗奇)
来源:光明网
发布于:北京市